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獲得知識的能力

☆★☆


PISA國際評量計畫(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是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委託的計畫,於1990年代末期開始對15歲學生的數學、科學、及閱讀進行持續、定期的國際性比較研究。此項國際性評量調查每三年舉行一次,第一次調查是在2000年,共有43國參與;第二次調查是在2003年,參與國家數為41國;第三次調查於2006年舉行,共有57國參加,台灣於此次開始參與此項調查計畫。

PISA所評估的是,學生對於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觸到的各種文書資料,運用其閱讀能力所能達到的理解和詮釋的程度;運用數學知識和技能去解決數學相關的難題及挑戰所能達到的程度;以及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去了解、解釋和解決各種科學情境及挑戰所能達到的程度。這三種素養不僅是學校課程的核心,也是成人社會所需具備的重要知能。

  閱讀領域的評量要求學生在閱讀不同種類的文章後,完成一系列不同類型的作業。作業的設計要求學生對文章有深入的了解和詮釋。評量所採用的文章除包括一般文章外,還包括清單、圖表、表格及操作說明書等。

  數學領域的評量包括普通的計算以及數學思考與分析能力。此外,亦會測量學生能否應用機率、空間及圖形、量化推理等數學概念,同時也會涵蓋其他比較深入的範疇,如代數及幾何等。

  科學領域的評量要求學生應用科學概念了解及判斷自然界的現象,還測量學生對科問題的辨別能力,是否懂得運用證據作科學化的推論,並將結論與人溝通。評量所測量的科學概念與學生身處的世界有密切關係,這些概念包括科學日常生活、健康、環境和科技各方面的應用。



台灣在2006年PISA計畫,在數學方面得到第1名、在科學方面得到第4名,在閱讀方面得到第17名,讓台灣教育當局注意到閱讀能力的落後,持續推動閱讀相關的策略,例如民國90~92年間推動「全國兒童閱讀計畫」,93年起針對弱勢地區國小推動「焦點三百國小兒童閱讀計畫」,95年起針對偏遠地區國中推動閱讀推廣計畫,97年度起推動「悅讀101-全國國中小提升閱讀計畫」。該計畫主要內容有:(一)精進閱讀教學(二)調整增加閱讀時間(三)充實國中小圖書設備(四)鼓勵學校及幼稚園推動家庭閱讀以及社會各界合力提升社會閱讀風氣,教育部預計於民國101年堆動專責的閱讀教師,規劃學校閱讀資源的管理和使用。


台灣中學生閱讀提升,教育部努力著手學校教育中,增加閱讀設備、資料,學校教師有沒有閱讀習慣呢?似乎沒有看到另一層面-身教,孩子放學回家跟著父母親一同欣賞電視、DVD,台灣社會成人閱讀習慣沒有養成,似乎樂衷觀賞影像動畫的多媒體,要求孩子要多閱讀,學校老師、校長、行政人員、家長是否有閱讀呢?

親子共讀、師生共讀,讓孩子和自己一起成長和提升,透過聆聽、分享、溝通,增進對彼此的瞭解,減少誤解產生的衝突,即使那怕只是共同閱讀一篇報紙的專欄或副刊,慢慢養成閱讀的習慣,閱讀的能力無法在短時間養成,而是長時間累積,逐漸內化成為自己的能力。

閱讀亦是習得"獲得知識的能力"




沒有留言:

Blogger Templates by Blog Forum